http://dzb.zxnews.net/Img/2019/10/pc2019101062c56ccc7fec4e01b1f7f7d64f957d65.jpg
刘强 国庆前夕,坐在宽敞明亮、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郢中街道皇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今年72岁的退休老支书崔道友谈起社区这几十
http://b.zxnews.net/content/2019-10/10/001401.html

等待处理…

退休老支书话今夕

2019/10/10

刘强

国庆前夕,坐在宽敞明亮、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郢中街道皇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今年72岁的退休老支书崔道友谈起社区这几十年来的变化。他说,那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激情奋进的闪光岁月。

从无房办公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上世纪70年代,崔道友是村里的一个小队长,村里穷,连开个会都没有地方,都是随便找一户村民家或轮流在村干部家集中开会,或者是借村里小学办公室开会。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把会议搬到田间地头开,或蹲或站,把工作安排下去。到了80年代初,村里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当时的皇庄村兴办了海绵厂、篷布厂、综合加工厂、预制厂,村里经常借用这些企业的办公室开会办公。1986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村里终于盖起了一栋300余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村委会里终于有了办公地点。在90年代,村委会办公室全面整修。2000年后,经过不断完善,现在社区早已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党员群众办事网络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视频会议中心。

从买口粮到献公粮。说起社区最大的成就,那就是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以前皇庄村大都是旱田,没有水田,吃粮食靠买。旱田作物靠天收,农民根本吃不饱饭。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经过深思熟虑,1991年,崔道友和村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在全村率先实行“旱改水”790亩,大力兴修灌溉渠道2000多米,当年种植的水稻获得大丰收,一改皇庄村旱田靠天收、吃粮要靠买的现状,村民们不仅够吃,还有余粮卖。针对村里的低洼田年年种年年淹的现象,村里于1993年开挖鱼池394亩,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当时,这一经验做法在全市得到推广。

从吃饱穿暖到美好生活。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通过务工、经商逐渐富起来了,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的竖起来了,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但由于皇庄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社区,经济基础薄弱,村里的公用配套设施一时还跟不上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村组小巷在2016年前还没有路灯,一到晚上道路漆黑一片;6个村民小组有4个组的下水道没有改造升级,一到下雨路面就积水。针对居民反映的这些民生事,社区党支部十分重视,多方筹措资金,于2017年改造了3个组的下水道,还有1个组已纳入今年的规划,安装路灯100多盏;硬化了1400多米的生产路,改造升级了皇小路。如今,早已富裕起来的居民,可以从家门口一直开着小车畅通无阻的到田间地头劳作。

变化,随时随刻都在发生。一路走来,崔道友感慨颇多。他说:“在社区党支部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皇庄社区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路宽了,灯亮了,村里还有了公厕,垃圾中转站,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居民生活更加舒心了。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上篇:没有了
下篇:长桌宴庆国庆度重阳
分享到

© 2019 今日钟祥
ICP备:鄂ICP备2020023045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