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洋梓镇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有力回应群众期盼,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配套建设包含“一堰一带一路一园一广场”五要素的美丽乡村新样板,先后打造洋梓村梓园(含楚敖广场)、伍庙村德园(含前进广场)两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以群众期盼“立意”
洋梓村梓园所在位置原名丁家大堰,是上个世纪洋梓村修筑麻利河堤时取土开挖所形成,长期以来因地势低洼成了垃圾填埋场和污水收集池,环境不断恶化,长期直排污水还恶化了周边水质。伍庙村德园依托伍庙村六组堰塘而建,过去也曾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垃圾靠风吹,臭水靠天蒸”,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洋梓镇本着“选点选在群众心窝里,做事做在群众心坎上”原则,分别对这两处地点进行重点改造。在景观点选址都充分考虑了群众的多重需求,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点赞,实用性和满意率均较高。
以绿色理念“绘形”
梓园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年底建成,2019年5月进行改造升级。德园于2019年6月动工建设,年底基本完工。梓园、德园在建设布局上都从绿色理念出发,延续同样的风格,两处观摩点景观“一堰一带一路一园一广场”五要素俱全,形成了鲜明的洋梓特色。
“一堰”指堰塘,作为两处景观的基础要素之一,使整体构图明晰;“一带”指绿化带,为整体景观铺垫生态底色;“一路”指堰塘周围的环形生态步道;“一园”强调两处景观的观赏特性,梓园栽植梓树,德园连片的农户庭院里栽种花草果蔬,后院清一色白墙蓝瓦的户厕焕然一新,突出乡村之美;“一广场”着重于提升综合功能,与绿色宜居的康养理念相契合,两处广场上都搭建有百姓大舞台。
以文化底蕴“赋神”
梓园和德园在打造中十分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充分融入“家风家教家训”文化。景观点附近每家每户门口都贴着具有洋梓logo的家风牌,上面有每户的家训和四美家庭的评比结果。梓园还设置家风亭、家教亭、家训亭,并在长廊中分享许多传统家训名言,将家风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家风文化外,梓园还有丰富的廉政文化与红色文化底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兴修水利,治理云梦泽,今温峡以下河道,就是这一时期疏通的。为纪念孙叔敖,这条河流被称为敖河,现在还有敖河村。梓园以“史上第一循吏、天下第一水工、荆楚第一能臣”为主题,塑立孙叔敖雕像,园中散布的12块景石上,分别记述孙叔敖智筑期思陂、疏通云梦泽等历史典故。洋梓红色文化底蕴同样厚重,在洋梓社区胜利街362号,诞生了钟祥市第一位共产党员张华。张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了“二·七”大罢工,与周恩来、董必武同志一起共过事,1929年在汉口不幸被捕,光荣就义于德润里。在梓园靠近烈士故居方位,肃立着一面革命烈士纪念墙铭记先烈,传承红色文化。
德园最具特色的是德治文化与农耕文化。德园,取德育、德治、德行天下之意,重在突出“三治(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德治为先的理念。德园后方有一所小学,对此处改造的初衷之一正是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教化民众,在群众中悄然兴起一场真善美的自我精神洗礼。同时,在“小三园”打造中,每家每户小花园果园菜园一应俱全、相互贯通,通过打通农户围墙,建起“连心长廊”,体现“密切亲情、链接友情、注重乡情”特色村风,让邻里之间回归纯真自然的邻里关系。
从制定分级考核、分类指导、分月调度的“三分模式”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到秉承群众优先、绿色优先、文化优先原则的“一堰一带一路一园一广场”五要素样板,洋梓镇在探索美丽乡村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在完善梓园、德园建设的基础上,该镇还将在近几年内相继建设肖山村“桃园”、蒋滩村“和园”、敖河村“福园”,这一首群体“园舞曲”必将进一步展示洋梓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农民富的新形象。(林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