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zb.zxnews.net/Img/2021/8/pc20210828387edf9cff484c39b79caab1afc7f0d3.jpg
□ 程曼诗 近日,新一轮强降雨上线,湖北多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让我们对于“建设韧性城市”有了更为直接的感
http://b.zxnews.net/content/2021-08/28/006565.html

等待处理…

在张弛有度中保持城市韧性

2021/8/30

□ 程曼诗

近日,新一轮强降雨上线,湖北多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让我们对于“建设韧性城市”有了更为直接的感知、更为迫切的需求。

“建设韧性城市”,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提的概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密集活跃,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容易遭到一些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冲击。“韧性城市”通俗来讲,好比一根橡皮绳,在外力下既能拉长,也能收紧,最终还能自动恢复原状。建设韧性城市,就是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在变幻莫测的风险面前,让各单元空间依然能够张弛有度、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每个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韧性城市也是湖北发展的必然。外部风险不由我们选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风险可能发生时,城市有能力承受冲击,快速应对、修复、回原,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有韧性的城市,要将抗灾减灾的意识贯彻到城市的各个部位,当灾害来临,能快速唤醒城市的自助、他助、共助、公助。让城市的一个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积极发挥城市整体肌能的“免疫力”,并通过不断提高适应性,更好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不仅要能“抗灾”,更要能“耐灾”。城市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平衡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很多风险灾害难以准确预判。提高城市的风险防控能力,要注重平灾结合、平灾转换。这就要求,不仅要考虑到日常生活的需求供给关系,更要考虑到在应急状态下城市表现出来的灵活性、柔韧度。如我们常说的,城市建设既要“面子”也要“里子”,通过地下管网的改造和升级来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一些公共场所如广场、体育馆、学校、会展中心、地下停车场等,当灾害发生时,这些场所可以马上转换为避难所。

无论是应对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无论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还是环境危机,城市在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组织调动、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心理安抚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套能快速有效激活的机制,让防灾减灾的工具备得有、找得到、用得好。以科技创新赋能韧性城市建设,并在一次次灾害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不断修正和升级各项应急方案预案,才能让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最快的时间内形成社会各股力量的最大合力,以最迅速的举措恢复城市的稳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转自《湖北日报》)

上篇:钟祥19965户脱贫户有了“防贫保”
下篇:退伍军人易正刚:冲锋在防控一线
分享到

© 2019 今日钟祥
ICP备:鄂ICP备2020023045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