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清
观音寺位居温峡口太平寨下,东靠三星寨,南临纱帽山,西依马子岭,北傍敖水河,四周群山叠嶂,树木苍翠,摩崖高耸。极目西眺,视野无限,江汉风光尽收眼底。有诗云:寺靠青山几百秋,云彩高飞泉自流,一道敖水环玉带,半轮明月映溪流。这首口口相传的古诗,描绘了观音寺当年的胜景。
观音寺背靠太平寨与三星寨两山交汇的峡谷之间,谷间有一小溪,自东而西,曲折蜿蜒,沿山谷而出。溪边千峰秀峙,万壑交错,怪石嶙峋,树木森森,古藤缠绕,奇花异草遍布。峡谷底端,是陡峭的石崖,石崖造型奇特,有的如怪兽,有的像飞鸟,有的似蛟龙巨蟒。在石崖对岸,有一壑岩溶洞,洞的南侧,是一突出的壁龛,壁龛高约十余丈,石灰岩地貌,壁龛上布满钟乳石,因钟乳石形似观音,故名为观音岩。壁龛底部,有一天然形成的石宫,宫内悬挂的钟乳石,有的似观音,有的像仙女,个个神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观音寺依山形地貌而建,坐东朝西,系前人利用这里的天然条件所建。尽管,地形地貌复杂,区域狭窄,仍有一系列山门、牌坊和殿堂楼阁,或贴岩,或临溪,或居颠,布局巧妙严整,小巧而奇特,浑然一体,令后人称奇。该寺因依观音岩而建,又侍奉的是观音菩萨,故得名为观音寺。
观音寺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然景观雄奇。在寺院左侧的石壁上,有一块突兀的巨石,形似昂首的蛟龙,龇牙咧嘴,面目狰狞,如同寺院的守护神。寺后不远处的山崖下,有一天然溶洞,洞内泉水四季流淌,终年不竭。泉水流经寺前与小溪汇聚,形成溪流,溪水潺潺,一路向西,飞泻而下,喷珠溅玉,令人陶然。寺院右侧,紧挨石崖之边,有一条古人留下的石砌栈道,栈道陡峭曲折,沿栈道行走,上可到客店、张集,下可到洋梓、郢中城区,现因温峡修为水库,栈道早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张集、客店的作用。不过,行人沿这条栈道攀行,仍可攀爬到寺后山顶的太平寨,站在太平寨向东北俯瞰,温峡水库尽收眼底,水库风光无限,妙不可言。
岁月更替,观音寺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屡遭火灾、水灾和战乱等劫难,也屡经历代扩建、改建,仍未完整保留下来,现仅存遗址。遗址内残垣断壁,四处散落房屋构件、残砖烂瓦和十几块记事碑、功德碑和重修碑。在观音寺大殿外左侧,竖立一块清乾隆六年观音岩修桥碑……
在寺的右侧的山崖下,并排竖立着两块清道光二十八年重修观音寺的功德记事碑,碑文有这样的记载:观音岩者,不知始于何时。父老流传,原在岩前明中大士常现像于岩穴,闻遂移于下三百余年,亦闻为补葺,庙貌如故。至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日,骤雨倾盆,庙貌遂毁,未能就理。阅一年,庙僧忠安募子弟总其事,爰藉众力,鸠工庀材,殿宇复成……
石碑描述了观音寺的自然景观,记述了观音寺建寺的大致时间,也记录了观音寺的兴衰过程,为后人研究观音寺提供了佐证。
观音寺毁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在其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曾一度香火鼎盛,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延绵不衰,也留下许多神秘的传说。相传,在清末一年的夏天,有一日,天气异常闷热,成片的苍蝇聚集空中,如同黑云压顶,盘旋不停;知了、鸟雀更是聒噪不休;寺前小溪旁的蚂蚁、蚯蚓纷纷出洞,成群结队向山上爬去;寺后的溶洞内不时有妖气溢出,腥味扑鼻。寺里主持见天显异象,掐指一算,今夜有蛟龙出世,于是告诉小僧,今夜最好不要点灯。是夜,暴雨倾盆而下,寺内僧人遵嘱闭门不出。谁知三更时分,从寺外传来婴儿的哭声,小僧甚感惊奇,忘记了主持的吩咐,点灯开门观看,谁知此刻正是蛟龙出洞之时,蛟龙见了灯火,携带滚滚浪涛直扑过来,可怜这一寺僧人连同这百年寺庙,全部葬身滔滔洪水之中……
传说和历史有着惊人的吻合,观音寺至此沉寂在历史的烟云之中,留给人们的是那绵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通联:农行钟祥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