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地处大洪山西麓,古老而神奇。这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风景旖旎,山川壮美。当年,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部在这里与敌周旋,浴血奋战,广大人民奋勇支前,气壮山河,名垂青史。
张集镇是钟祥最先得到解放的一个镇。1947年12月,江汉军区在张集镇上罗家庄宣布张集解放,成立钟北县委、县政府,钟北县下辖张集、长寿、周集、洋梓、丰乐、中山口、流水沟、板凳岗等区域。中共张集区委设在下罗家庄村,1948年6月撤销,张集区划归洪山县管辖,直至1955年9月撤销洪山县,张集才重新归属钟祥县。而钟祥县城经历了1947年12月23日和1948年6月两次解放。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张集山乡巨变,人民群众逐步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革命遗址仍庄严
大洪山一直是革命火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张集紧临大洪山,革命的火焰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
“这里是编辑室、这里是刻字房、这里是印刷室……”5月中旬,张集镇杨畈村年逾85岁的老人薛章荣记忆犹新地向记者讲述,当年《江汉日报》社建在他家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随着大洪山一带宣布解放,张集成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后方大本营,1947年12月28日(冬月十七),《江汉日报》社(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前身)奉命搬迁到薛章荣家里,当时他已是13岁的少年。在他印象中,报社有20多人,负责人叫雷行(谐音),他们白天工作,通夜印刷,印刷机是脚踏式铅印机,次日凌晨由部队骑马将报纸驮走发行。在杨家大畈对面楼子河还设有电台。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1948年初夏《江汉日报》社搬迁到随县双河镇(现划入洪山镇)。1985年3月钟祥县政府将这里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集镇原文化站长钟家鹏对该镇革命遗址如数家珍。他说,除了《江汉日报》社外,钟北县委机关及江汉军区司令部先后设立在罗家庄村、张集老街官桥门楼和杨畈村楼子河,中州币印刷厂设在斋公岭村唐家河,新四军被服厂及江汉军区皮革厂先后设在张林冲村曾家垭,江汉军区卫生处设在包家畈村……
如今,这些革命遗址大部分保存完好,时常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敢叫日月换新天
土生土长、且在张集当过5年镇长的陈永福,生于1948年正月,父母为他取乳名“新年”、学名“永福”,因他出生时张集刚解放,父母认为他家迎来了新年景,希望孩子永远幸福。
陈永福见证了张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情景。他说,克汀病对现在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词,而对上了年纪的人则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患者。因张集山高林密,山民们长期饮用石头缝里渗出的高氟低碘水,尤其是母孕饮此水生育的婴儿就是克汀病,症状是痴呆傻、粗脖子。1967年调查表明,张集克汀病患者为142人,1974年在张集开设克汀病医院专门治疗。在张集,克汀病仅仅是地方病的一种,还有甲状腺肿、霍乱、天花、白喉、麻疹等疾病也严重危害着群众的生命健康。
“阻止克汀病新生婴儿的发生,上世纪60年代就办到了。”张集镇卫生院院长钟爱民介绍,一是食用盐加了碘,称为碘盐;二是得于安全饮水条件的改善,目前张集已有60%以上的居民实现了安全饮水;同时,张集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拥有医务人员50余人,病床位42张,配套有数字化放射机、彩超等先进医疗器械,投资250万元新建的住院大楼也于2016年投入使用。
张集是有名的“旱包子”。“有女不嫁李家畈、十年就有九年旱”“好女不嫁张家畈、天旱就吃苞谷面”,一首首民谣反映出当地常遇天旱的惨状。在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张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是从兴修水利开始的,1951年至1952年,张集区从7个乡抽调1200名壮劳力大干一冬一春修建了总库容28.5万立方米的石堰垱水库,成为张集第一座小(二)型水库;1957年至1975年历时18年修建了总库容290万立方米的天星畈水库,为第一座小(一)型水库,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张集先后建成3座小(一)型、14座小(二)型共17座水库,兴建当家堰4861口,总蓄水量2177万立方米,不仅可灌溉农田2.1万亩,还保证了全镇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
竹林岗村至今伫立着一块明清时期的石头指路碑,上面雕刻着东南西北城镇的方位。村党支部书记宁德志说,别看现在竹林岗因修建温峡水库后位置偏僻,过去这里是条古驿道,连接着张集、温家畈、温峡蔡家集、洋梓胡畈、钟祥城区。昔日,张集人民想去一趟钟祥,从早上凌晨要走到晚上天黑,直到1956年4月才动工修建从张集通往长寿的公路,连接钟祥,1957年5月正式通车。而当时砂石路面仅有5米宽。如今,从张集到钟祥是柏油公路,开车仅一个小时时程,可以“百里钟祥半天来回”,更可喜的是,张集通村组油渣水泥路达330公里,连着55%的农户家门口。
幸福日子奋斗来
昔日的红色热土,而今的幸福家园。
过去张集似乎是穷山恶水的代名词,70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砥砺奋进,张集迈步进入新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张集镇试种香菇获得成功。近年来,该镇按照“资源集约、项目集中、产业集群、经营集团、功能集成”发展思路,加快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镇”。
2018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600万袋,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农民人均从食用菌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1.2万元。形成了食用菌产业3个70%的格局,即:全镇有7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居民、财税收入70%来自食用菌产业,70%的食用菌产品销往国外、出口创汇。镇委宣传委员曾航介绍,张集镇诞生了兴利、浩伟、双华、合味康、浩天等5家食用菌出口企业,去年完成出口创汇615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43.4%。今年前4个月又保持了强劲的出口势头,出口1.148亿元(今年改为人民币计算),同比增14.6%,占全市总出口额的60.8%。
俗话说,靠山吃山,而张集则靠山兴果、兴林。万金淌村桂明清过去主要靠种田,20年间他把荒山开垦出来种植蜜橘,发展林果产业。现在,他家仅果树就有1200多棵,一年收入五六万块钱。五龙山蜜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世国说,通过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张集镇的林果产业迅速发展。如今,泉水柑、南丰蜜桔、耙耙柑、国庆3号等20多个品种的橘树在这里“遍地开花”。基地面积从2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万多亩,产品远销新疆、俄罗斯、朝鲜等国内外市场。柑橘产量3000—4000万斤,收入可以达到8000多万元。除此之外,张集还富产板粟、梅李、蜜桃、茶叶等,形成高效果(茶)经济产业。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去年,仅有6130户2.25万人的张集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万元,高于全市200元,年末存款余额6.13亿元,人均存款2.7万元,拥有各类车辆9300台,农用机械4814台,开通程控电话1500部,宽带用户1200户,手机1.5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