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粱、大豆、棉花……高高低低,鳞次栉比,一个个在谱写着丰收的前奏。牛群和马群在湖边河边悠闲地吃草,与世无争从不想引人注目。它们是流动的色彩,从它们身上联想到神话、自由以及童年的梦境。
穿过夏天的长廊,齐步向秋天迈进。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季节。
最惹人喜爱的,是山上那一片片竹子。蔽天的竹梢,为你撑起遮阳伞,成千上万根竹子,向你列队致意;丛林间探出来的红杜鹃、白杜鹃、紫杜鹃,像小女孩在向你表示欢迎。竹海,充满了和谐的竞争,竞争,使竹与竹、竹与木都更加挺拔秀美。风来了,相互依靠,迎接着春天;雪来了,并肩负载,抗击着严寒。竹根,古称“龙孙”,而炎黄子孙则称为“龙的传人”。
然而,随着1958年大跃进的到来,金凤河不再富饶依旧,美丽依旧。河两岸,一两个人才能合抱的桑树,柳树,榆树,一棵棵千年古槐,在铁锯,刀斧声中,被锯倒 ,被砍断 ,放进了熊熊燃烧的炼铁炉。炼出的一堆堆废铁烂渣,被当权者用来供人参观后,既不能当废铁又不能当废钢,只好用来垫路,或被抛在荒郊野外。几十年以后,人们一旦看到那荒郊野外的一堆堆废铁烂渣,就会想到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想到当时的那种狂热,那种无知,那种可怕!真可谓空前绝后!
大跃进的战鼓刚刚擂完,善良的人们还没从大办钢铁的激情中清醒过来,1959年,苏联老大哥逼中国人还债,上天对破坏大自然的中国人进行惩罚。一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降临。金凤河畔的金凤区,由于干旱,上年的小麦下年的秋季作物基本绝收,而浮夸风却越刮越烈。家家缺粮,户户以草根树皮充饥。金秋所在的金岭大队也未能幸免。年幼的金秋耳闻目睹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死煎熬。“苦不苦,想想59年饿肚。” 这句话,成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口头语。
汉梦是被金秋对金凤河昔日美好的描述,对金凤河辛酸的回忆,而吸引到这来的。说得更准确一些,是为了他的诺言,为了他的诗,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主动申请下放到江汉县金凤区而来的。
没想到,为了寻找他了诺言,为了寻找她的梦,汉梦差点付出了青春的代价。
金秋串联从武汉回到家乡以后,与汉梦天各一方。
转眼到了1969年11月。
汉梦家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她的母亲因右派问题,要被下放到农村;父亲也因母亲受到牵连要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街道居委会会干部三天两头上门做工作,动员汉梦的父母尽快为女儿拿主意,或让她随大批知识青年由组织上统一安排,一起下放到农村,或投亲靠友及时下放到农村。总之,不能留在城里吃闲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果长期滞留在城市,那是对毛主席和党的政策的态度问题了。看来,汉梦下放的问题不能再拖了。
父母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脱口而出:“我选择投亲靠友,下放到金秋那去吧!”
父亲感到诧异:“金秋?金秋是谁?他是哪里的?”
一句话,问得女儿脸红起来,低头不语。
母亲趁机解围:“小金是个农村学生,家住汉江县农村。他到武汉串联时,和汉梦相识,也到我们家来过。与汉梦年龄相仿。那个小伙子家境贫寒,有文化,有修养,又英俊,是和汉梦打乒乓球相识的。”(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