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黄海清
我国耕地面积1.19亿公顷,位于世界第四,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6.6亿吨,是唯一粮食产量过6亿吨的国家。我国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7%,却让14亿国人丰衣足食。追求粮食高产与总产量,追求短期效益,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粮食取得历史性的15年增,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藏粮于地,我国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产出足够的中国粮,才能端稳自己的饭碗。
近年来我国的耕地每年以100万亩左右的量减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预计2030年,人口要达到16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迫切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新建8150万亩高标准农田,规划2022年建成10亿亩,以后确保年产1万亿斤以上的麦子与稻谷。
藏粮于地,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耕地,还要有未被污染的耕地,才会有放心的、安全的中国粮。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工业化高速增长期,本应在不同时期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在短时期爆发出来。工矿业、农业等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工矿业污染土壤的问题更为突出。国土资源部、环境部从2005年至2013年12月联合调查后公布: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污染超标率为19.4%。
矿藏深埋地下并无污染,经过开采、选矿、冶炼,每一道工序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都会夹杂大量的无机污染物,控制不当,便会扩散。尤其一些非正规开采的小矿山,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态势。一度纷纷扬扬的镉大米事件,就是一些工矿企业污染了水源进而污染了土壤造成的。我国对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高度重视,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作为环境保护的优先区域,禁止建设污染项目。我国将逐步关闭非法违法安全保障能力低下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将以严格的法规措施,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8年8月31日通过,于2019年1月1日施行。
要维系国家粮食安全,还要藏粮于技,提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水平,综合发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粮食增产,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国每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为1700万公顷,全国水稻平均每公顷产6.4吨,其中杂交水稻平均每公顷产7.5吨。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000万人。如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培育适宜生长在盐碱地的稻谷品种,这将开启我国粮食增产的新的曙光。近年来,自称“90”后的袁隆平院士带领我国水稻攻关团队开始耐盐耐碱稻选育种技术攻关,取得了初步成果。截止2019年,全国海水稻基地达9个,覆盖新疆、黑龙江、浙江等省份,示范种植近2万亩,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0年,袁隆平院士计划年内推广10万亩海水稻示范种植,在国内外改良100万亩盐碱地,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具备种植海水稻的条件。
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在五六十年代有很好的肥力,一耕就散发出的土地清香。现在,由于黑土地大量地使用化肥,不再有原来良好的肥力,一锹下去,土壤就板结了。现在的黑土地,施了足量的化肥,可一次播种亩产1000余斤稻谷;不用足则只能产300至500斤。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消耗着世界年使用量35%的化肥。我国耕地过量地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板结,肥力大大下降。轮作、休耕、使用绿肥,可以改善土壤,可我国粮食压力大,没有条件这样做。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符合我国国情、改良土壤的根本之计。近些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秸杆还田,让作物的养份循环利用。每年,我国产生几十亿吨有机废弃物,这些有机废弃物的养份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所使用的化肥。充分地使用这些有机废弃物,这样不仅改良了耕地土壤,也改善了环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既要守住耕地红线,又要改善生态环境,营造优质、环保的耕地;我们将以田野为基础,营造出“田、水、路、林”为一体的的绿色生态的大美乡村、城镇,探索和谐发展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