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传嗣
楚人依托汉江,汉水养育楚人且孕育了灿烂无比的楚文化基因。楚人在荆山地区形成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人精神,创造出了以“巫”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楚文化。楚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便是屈原与宋玉(经有关人士多方考察求证,宋玉诞生在现钟祥市胡集镇的关山一带。关山现处于汉水西岸旁)。巫文化是楚文化之核心,屈、宋的许多作品就是从巫文化中汲取了养分而形成的。而钟祥,正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带及发祥地之一。我们可从以下几则文化现象中找到注脚与诠释。
一、钟祥历史悠久,文化文明源远流长。境内除了前面提到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遗物(距今600-700年,介于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之间,具有独特的地域性,被史学界关注)外,另有被发掘的公元前后文化遗址达20多处,尤其是先秦以前东周时期的。出土的各种青铜器实为珍贵。数千年来,勤劳勇敢善良的钟祥先民以特有的智慧,在脚下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荆郢文化。
4000年前,天下洪荒,舜帝治水巡至南方,驻帐现钟祥城中,夯筑高台,种植兰花蕙草,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而舞《白雪》之曲,帝自歌《南风》之诗,土人舞献所淘金沙。此台因而被冠名为“兰台”。继后,《白雪》、《阳春》、《下里》、《巴人》(后来合称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被传播开来,成为了华夏文学艺术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兰台,这一千古名台,到春秋时成了几代楚国国君的行宫,钟祥则成了楚国一个时期的陪都,故名“郊郢”,此为郢州、郢中之出处也。
据有关文献记载,屈原、宋玉都在兰台进行过活动,尤其是宋玉,在兰台创作了大量流传后世的不朽华章,让人弥仰之高!
二、钟祥文化的早期形态,具有明显的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之特点。前段已讲到舜帝治水南巡进帐兰台之事,此文风一直延绵到现在。因而,钟祥的乐舞形式逐渐丰富多彩,传统民俗年节有元春节、上九日、元宵节至九月九节等,多达十余种类。凡逢年过节,便会有舞龙灯、玩海马、旱船、旱车、彩莲船、玩花灯、请仙姑、放河灯等。生产过程中鼓舞人气,消除疲劳,增进和睦的文艺形式同样多种多样,仅劳动号子就有打硪号子、船工号子,榨油号子等,歌唱类有田歌、扎草歌、车水歌等。据《荆楚岁时记》一书记载:红白喜事,则有“过妻出嫁乐”、“殡葬丧祀乐”等。举凡各种乐舞、仪式都有说唱“四言八句”类的词语,尤其是钟祥特有的“端午之饮”,是老师宴请学生的仪式。这一天,老师设宴招待学生,让学生即兴会文、吟诗赋对。这种文风习俗一直绵延到上世纪50年代。种种讲唱舞的综合形式一直是处于一种民间——宫廷——民间——宫廷之间相互融汇、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格局。明朝嘉靖年间的《显陵御乐·朝圣曲——钧天乐》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钟祥的一张耀眼名片,现元佑宫每次庙会举办所演奏的乐曲便是其延承。
诗——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在钟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自屈、宋在此滥觞,后历代的文人骚客朝圣般来此膜拜,留下了数千首不朽的诗词佳句。本邑历史文化学者侯书云先生不畏艰辛,历经数载收集整理注释,结集出版了一部厚重的《钟祥历代诗词集注》。书中收录了2000余首诗词,不啻为我邑历史文化事业上的一大善举!
除诗词外,钟祥历代留传下的各类文章、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美术书法、建筑体、戏剧等等文学艺术形式及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钟祥市文化馆几代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将从民间搜集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整理结集成《钟祥民间文学作品集》,有关部门近期编纂的《钟祥文体志》,也将民间文学艺术记录在册,彪炳后世,发扬光大。尤其是戏剧,坐落于本邑境内的石牌镇中学内的古戏楼,向世人讲诉了那些年代汉水流域戏剧文化的灿烂与繁荣。
石牌古镇位于汉江西岸旁,因汉水的繁荣航运而兴起。古戏楼兴建于清代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全名为“山陕会馆关帝庙大戏楼”。戏楼为两层宫殿式建筑,宏伟壮观,是湖北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座大型古戏楼,比四大徽班进北京早13年,比现存的同朝代兴建的山西省临县黑龙庙大戏楼(全国闻名)的舞台要多一层宫殿式廊檐,比河南省社旗县(清代称赊旗县)的山陕会馆戏楼“悬鉴楼”早立世44年。
站在全国文化建设高度看,石牌古戏楼具有很高的文物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历史久远,且保留了那个时代各个艺术表演团体的活动记载(表演团体上至山西、陕西,下至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区,是以商业贸易为经纬,涵盖了汉江流域及部分长江流域),是一部湖北省地方戏兴起,发展的档案记录。艺术价值首先是戏楼的自身建筑结构、造型样式及精美的石雕、石刻;二是在于从清代初期至近现代的汉剧(又称楚调)、越调至梁山调、高腔、花鼓戏等多剧种艺术的档案保存。
清代道光以后,汉剧(楚调)由湖北武汉江夏的谭鑫培(京剧的开山鼻祖之一)等人带入北京,很受京城人喜欢,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故有“湖广音中州韵”之说。汉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襄河派”、“荆河派”等诸多戏班社在石牌戏楼上均有表演,且用毛笔记录在戏楼的枋梁上。戏楼落成首演的戏班为山陕会馆的自己戏班“泰元班”,班名冠以“泰”、“元”,可见它是楚调汉剧的原始班。山陕会馆为山西、陕西商人开办的。他们虽身在湖北石牌,却自然要把本土的各种文化元素带到石牌,包括陕西特有的“秦腔”元素在内。同理,湖南常德武陵县的泰瑞班、洪福班也会将那里的各种文化元素有意无意地传播到石牌。这样的大融合,为湖北地区的戏剧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钟祥石牌——汉剧的起源、发展、传播和兴盛之地;
钟祥石牌——汉剧艺术祖师育成的摇篮!
汉江——孕育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我们要为这一伟大母亲河高歌点赞!
藉此,敬望生存在钟祥——这方热土上的每位人士,在当下大力倡导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感召下,树立起对钟祥本土文化的自觉、自信的强烈责任心、担当感,在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潮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通联:钟祥市承天东路节节高小区)